图片
课堂笔记:1.“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这个五味之用,讲的是药的性质。
2.酸味有收敛的作用,它是涩剂。我们为什么要收敛?很简单,拉肚子是一种痢,要收它;流汗不止的,我们要收它;还有舌头吐出来收不回去的,要收它。任何本身是酸味的药物、食物,它的本性就是能够收,能够涩。
3.苦味的药能够泻,能够坚,使软的东西变硬。苦味能够燥。因为苦味是入心的,心的性是火,火就是燥。所以如果湿很盛,苦味的药可以让它变燥。
4.固精和壮阳的处方是不一样的。壮阳的药是苦味的,它能让不够坚硬的变坚。固精的药就是让精变得很多,可是不硬。
5.苦味的药还有一个性是泻,“满则泻”。一定要把它攻出来,比如吃到了坏死的食物、食物中毒,你要把坏死的食物排出来、攻出来,这时就会需要用到苦味的药来宣泄。
6.甘味的药、甜味的药,能够补,能够和,还有能够缓。所以大部分滋补药都有甘味、甜味的药在里面。
7.所谓“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几种不同的药材放在一起,其中正好有两个药是相冲突的,例如金和木是相克的,那我们就放点甘味的药在里面,让它们之间不会起冲突。
8.“能够缓”,比如癫痫拘急、抽筋抽得很厉害时,我们可以用甜味的药来缓它。如果一个人走路一直往前停不下来、不能刹车,一直到撞到墙上去了,这时可以用甘味的药让他缓下来。
9.辛味的药性是散,它能让药在身体里横行无阻。比如伤寒感冒了、皮肤和全身很痛,这时我们就需要用辛味的药来发表,把汗发散出来。所以“散”有发散的意思。
10.辛味的药能够润、滋润,可以用在西医讲的干燥综合症。
11.咸味的药能够软坚,例如附子、龙骨、牡蛎,它能使坚硬的东西变软。比如乳房硬块、肿瘤,这些都是坚硬的东西,我们要软化它,统统要靠咸味的药。
12.咸味的药能够攻下。有的人下焦是实的,比如肾结石挡在那边,你要把它攻下的同时软坚,就要用咸味的药。
13.咸味很重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很恶心、会想吐。所以海水可以催吐。
14.我们讲的盐,指的是天然的海盐或青盐,它是利尿的。不是现在的人工盐。人工盐不但不能利湿,还会在身体里制造很多积水。
15.五味的摄入一定要均衡,你只吃辣的不太好,吃甜的也不太好,吃苦的也不太好,酸苦甘辛咸,要均匀地吃。
16.除了酸、苦、甘、辛、咸以外,我们还有淡味的药,例如薏仁、芡实、莲子、蔬菜。它们能够利窍、渗泻、利湿。
图片
一-3、药性总义之阴阳、厚薄、清浊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4、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臓。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图片
课堂笔记:1.我们在《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定义时就讲过,治病一定要懂阴阳。
2.阴阳的定义在药物学上怎么区分呢?首先,诸位看气和味。当我们讲气的时候,讲的是寒、热、温、凉,这里讲的是阳(四气);当我们讲味的时候,讲的是酸、苦、甘、辛、咸,这里讲的是阴(五味)。
3.所有的气厚的、气强的,是阳中之阳,气薄的是阳中之阴;味厚者是阴中之阴,味薄者是阴中之阳。阴阳本身又分了阴阳出来。
4.所有的药中,气薄者主发泄,像麻黄(青龙),它的气很薄,吃进去没什么味道,淡淡的,但药效最凶的就是它,一吃下去就发散。
5.厚味的药主发热和温,像附子的气很厚重,它能让人发热。还有当归,它闻起来很香,味道很重。如果你什么都不加只吃当归,吃完就会下泻,因为当归的味厚。实际上是因为当归有油脂在里面,吃下去不消化,大便就排出来了。所以我们用当归时要加减一下,剂量不要放太多。
6.味道很薄的,能够通窍、淡渗利湿。比如滑石的味道很淡薄,当小便因石头堵住而排不出来时,滑石就能让石头滑出来。
7.阳和阴的药常常搭配配在一起使用。辛味的药和甘味的药合在一起,药效就会发散,“辛甘发散为阳”,这就是阳药。酸味的药和苦味的药合在一起、咸味的药,药效为涌泄,“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这就是阴药。
8.“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以藏红花和川红花为例,藏红花的花是淡红色的,它不像川红花是深红的;藏红花放在嘴巴里一点味道都没有,川红花则有点苦味。所以藏红花是轻清升浮的,它的药效能去到脑部,能增加脑部血液的循环,让人不会缺氧,所以它能治疗高原反应。
9.“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上窍就是鼻孔、嘴巴、耳朵,下窍指的是二便的出口。阴味比较重的药,就会去到膀胱、大肠的地方。清阳的药统统是治疗肌肉腠理的。
10.“浊阴走五臓。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道很重的、颜色很深的,药效统统走五臓。清阳的药,例如辛香、解表、发散的药,能壮实四肢和肌肉。
一-4、药性总义之升降、轻重、浮沉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5、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气厚者浮而长像夏天,味厚者沉而藏像冬天,味平者化而成像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臓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图片
人体五臓之升降浮沉图片
课堂笔记:1.“凡药清虚者浮而升”,什么叫清虚?比如辛夷花、蝉蜕、蛇蜕,这些药很轻,轻得可以飘起来,风可以吹走。这些药性都是浮而升的。
2.我们为什么需要用到浮而升的药?病在表、在头上、在皮肤时,我们就需要用这些浮而升的药,让它走表。
图片
3.“重实者沉而降”,有的药非常的重,比如熟地。你要知道药的轻重,处方才有依据。不然三钱的熟地和三钱的蝉蜕,关系就如同一斤的棉花跟一斤的铁。第二,你要知道它的药性往哪里走。熟地一定是下沉的,它会入肾臓,因为人体最下的器官是肾臓;它也会入下焦,入到脚上去,入到骨头,最里面是骨头。而蝉蜕是清虚的,它会走皮肤表面,所以皮肤病的治疗会用到蝉蜕。
4.中国人喜欢“天人地三才”的比喻,按照这个比喻来看,气薄者,降而收,像秋天;气厚者,浮而藏,像夏天;气味俱薄者,则可升可降。
5.“酸咸无升,辛甘无降。”所有的咸药都是下沉的;辛甘都是阳药,所以辛味、甘味的药都是发散的,不会下沉。
6.比如治疗便秘,你如果开辛甘的药下去,药效到不了大肠和肛门,鸡同鸭讲。这时一定要开咸味的药,例如很咸的芒硝,咸味的药都能够向下走,咸味的药不会上升的。如果是治疗鼻窦炎或眼睛角膜炎之类,你开辛甘的药就很好!如果是治疗脑瘤,开咸味的药也只会下降而不会上升,但是你会需要用到下降的药,这时你需要上下药来配合。所以说这是一个大原则,临床上要很活。
7.举个例,这个人小便小不出来,你要甘淡利湿,所以你开了甘药、淡药,例如淮山、白术、薏仁、莲子等,但小便还是利不出来怎么办?这时你就要想到辛香发散的药。为什么要辛香发散?你看那个吸管放到水里面去,如果把它的头按住,拿出来时吸管里面就会有水。这个水你要怎么让它排出去?——只要把头打开,水就出来了(提壶揭盖的原理)。
图片
同理,人体的上面(表层)是毛孔,所以中医有时会用发散、发汗的药,或者用吐的药,人在表层一发汗或上面一吐,下面的水(小便)就排出来了。所以开处方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要千万说非要甘淡利湿,利不出来我要加重药,不是的,你加个辛香发散的药下去一下,小便通道就打开来了。
8.“寒无浮,热无沉。”寒性药不会浮起来,热性药不会向下沉的。
9.“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以一株草药为例,根在土里,树枝在上面,土上至树梢这一段分成两半,半身以上的药性为上升,半身以下的药性为下降。像柴胡,一半在上一半在下,半表半里,这一段柴胡是最好用。
图片
10.有的药的根不在土里面的,它是附生的,例如金石类、矿石类的药。还有动物的药也没有根,所以也不能算在这类。例如麝香的“药根”在麝的肚脐(生长腺体及香囊)。
11.“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臓腑。”所有用树枝的药,统统是能够达到四肢,比如桂枝。你只要记得,“枝”都是达到四肢的。取药皮的,统统是达皮肤,比如黄柏、桂皮,就是取它达到皮肤的药性。所有取药材本身的中心的,如桂心、竹干,就是为了让药效行内臓。
12.桂枝、桂皮、桂心,用在的处方不一样。药效要达到四肢时用桂枝,例如关节肌肉痛,肉桂一点用都没有,一定要用桂枝才行。治疗心臓或肾臓时用桂心,所以桂附八味丸里面用的肉桂就是桂心那一块。
13.“质轻者上入心肺”,所谓质轻的,就是你拿起来称,真的很轻飘飘的。所以我们麻黄不开多,因为开三钱的桂枝,如果也开三钱的麻黄,就是一大票……因为麻黄的质很轻,质轻的走皮肤表面上,所以它跑得很快。当然有的药性相和,我不要麻黄跑,麻黄可以发汗也可以收汗,看你使用的时机。
14.“重者下入肝肾”,例如金石类的药、牡蛎等,因为它本身很重,如果你只开个两钱,不是只够刷牙漱口——牡蛎才两三片就一两,所以你会开得重些。
15.你处方出来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的质、知道它的重量,你的剂量就会有所加减。你千万不要质轻的开得很重,质重的开得轻,药物学你就没有通过,你就开错了嘛。
16.“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中空者,即药拿起来里面是空的,比如通草和麻黄。内实者,比如大黄,里面硬硬的,越中心越硬。
17.“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枯燥者,例如夏枯草,它很枯燥,故它入气分。润泽者,例如熟地、当归,它们拿起来绵绵的,很滋润的感觉,它们都会入血分。
18.“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诸位以后看到药,除了颜色,还要看它的质量,看它味道。例如看到一个药,拿起来一抓,其颜色是青色的,我们知道它是入肝;味道是酸的,我们知道它是收敛的。
19.药有根、苗、花、果之分。比如花类在树的顶头的,那顶头的眼睛、鼻子的问题,就会用辛夷花、菖蒲之类,它的辛香发散能够治疗鼻窦炎。
20.苍术和白术的区别:白术生长在底下,苍术长在头上的,所以它们的药性有上下之分。因为苍术的生长位置比较顶,所以鼻子里面化脓、鼻涕太多了,你要收敛它时就要用苍术,白术就收不到。
图片
左:蒼朮;右:白朮。蒼朮(《本草圖譜》,岩崎常正)一-5、药性总义之入经脉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6、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此异同之义也。图片
课堂笔记:1.“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凡是你看到药或食物的颜色是青色的、味道是酸的、气是臊的,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经。
2.“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红色的、苦味的、气焦的、烤过的,性属火,皆入心经和小肠经。
3.“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所有的药,只要它能够入肝经血分的药,统统可以入心包。少阳主气,入胆经的药也是入三焦的。
4.“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也并入三焦,所以命门火善行于三焦、心包。
5.我们身上的三焦油网是黄色的,硫磺也是淡黄色的,两个颜色是相同的,而硫磺的性很燥,其药效速度运行得非常快。所以如果我们要把命门火点起来的话——命门好像人的生命火苗,就要靠硫磺。硫磺一下去,命门火就点起来了。生硫磺和土硫磺是两种不同的硫磺,千万不要拿错了,拿的是土硫磺,吃了就死掉了。
6.“药有相需者,同类而不可离者。”我们常常把两个药放在一起使用的,比如白术和茯苓、桂枝和白芍,它们之间互相依存,是相需者。
7.“相反者,两不相合也。”药性是相反的。我在介绍《神农本草经》每一味药的时候,会跟你说,这味药讨厌这味药,这味药讨厌那味药。
8.实际上临床你非要用某些药的时候,你要把这些原则舍掉,你不要管它,不要墨守成规,照样用,没有关系。
图片
来源:《中药学表解记忆法》一-6、药性总义之五臓补泻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7、五臓补泻之义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图片
图片
课堂笔记:1.针灸里有用“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来做补泻,我们也可以用药来做五臓的补泻。
2.肝臓最讨厌的就是拘急,拘急就是抽筋,因为肝主筋。这时“急食甘以缓之”,所有甜味的东西都可以把抽筋的现象去掉。
3.“肝苦急,急食甘而缓之。”千万不要被名称锁住,我们最怕“立名”。“名”一旦立出来后就有“形”,“神”就失掉了,所以千万不能失掉它的神!例如甘味的神是什么?色黄的,甜味的,是甘、土,你只要知道字就好了,千万不要立名。如果你只知道香蕉可以止缓抽筋,香瓜就不行,那就完蛋了。当个医生不会应变,很麻烦的!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4.“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要疏,木欲散。那如何散它呢?要用辛味的药来散木。辛味的药也可以补肝。所以我们治疗肝病时,会加些辛味的药下去,辛辣的药下去能够发散。要泻肝的话则可以用酸,酸泄之。
5.“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臓本身是火味的,心臓的搏动有一定的速度,砰,砰,砰,标准的速度是一息是四至,你不能太慢,太慢的话产生的热量不够,所以心苦缓。
6.“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为什么要软?当心臓没有津液,即心缺血时,或者肺没有津液时,心臓就会变得非常刚硬,那过不了多久心臓就完啦,所以心要软。软的意思是心臓里面津液很多,很有弹力,所以心欲软。我们在治疗心臓力量不够的时候,常常开五钱一两的炮附子下去,这就是用咸味的药来让心臓软下来,不然的话,心臓会受不了。
7.“以咸补之”,举个例,心臓就好像引擎,引擎里面没有机油,也没有水箱,如果它在空转的话,心臓就快完啦!所以我们会开四逆汤下去,其中炮附子开五钱,病人一吃下去,心臓就好起来。你以为炮附子入肾,不对,是咸味的药能够补心!因为咸能补之。
8.“以甘泻之”,如果心火过盛,我们会甘味、甜味的药。
9.肝是木,辛是金,金是克木的,辛味的药能够补肝;心是火,肾是水,水是克火的,而咸味的药能够补心。这种相克的补法,是“克症治疗”。
10.“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本身是管湿的,但湿太盛会成为脾臓的负担,所以脾最讨厌湿。脾主少腹,湿太盛的时候,肚子就会很大,这时我们可以加一些苦味的药下去燥湿。脾湿可以从舌头上看出来,如果舌头很湿、很厚、黏黏的,口水很多,就是脾湿。这时我们用苦味的药下去来燥它。
11.“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最喜欢缓。当肌肉抽搐、拘挛、疼痛,整个手都抽起来不能伸长时,我们就用甘来缓它。
12.“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五臓的性都不太一样,有的是以相克为来补,有的是以同性来补。像脾性是甘味,甘味就是补脾。
365站群13.“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正常人的气应该往下沉,所以人一吸气时,横隔膜会下降,气直接下沉到丹田。如果你吸气时气不下反逆,即呼吸变得很短气,这就是肺最讨厌的气上逆的情形。气上逆时,我们用苦味来降气,苦以泻之。
14.“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我们用酸来收肺。肺主皮毛,肺和大肠互为表里,当肺有问题时,大肠会下痢得很严重,人也会汗流得很多,这时我们就用酸味来收它,肺喜欢收。
1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最喜欢湿热。因为肾是水,水就是要一直泡在水里面才是好的。肾如果太干、津液不够时,病人会出现燥证,这时我们用辛味来润燥。因为肺是肾之母,肺是肾水的上源,一旦肾太燥时,我们就用辛味的药来开水的上源。
16.“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此是其义也。”我们在治疗肾臓病时,会用咸味的药,比如牡蛎、龙骨、附子等,这是在宣泄它。而如果用苦味的药,比如黄莲、黄芩、黄柏,这些药看起来好像是入心的,实际上是在补肾,以苦补之。
17.我们有很多补肾精的药,像菟丝子和覆盆子,子就是补精,你精都是子呀。所以中药呢,你用悟的方式去了解,不用去记它的名称。
一-7、药性总义之六淫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8、六淫主治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故药性须明,而施用贵审也。图片
课堂笔记:1.所谓六淫者,风、寒、暑/火、湿、燥、热。其中我们把暑和火看成相通的。
2.“风淫于内”,我们怎么知道风在里面?很简单,风产生的症状就是游走不定的。比如今天痛这边,明天痛那边,一直跑来跑去的,这就是风证。所以如果一种病痛它会移动的,通通属于风。如果一定要把它定义是心肌梗塞、类风湿、关节炎的话,你会被病名锁住,你的处方就开不出来。
3.“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治疗风证,我们用辛味辛凉的药来散它,配合一些苦甘的药来减缓疼痛。
4.“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内热很重的病人,比如高烧高热,除了口干舌燥以外,晚上睡觉时天气再冷也不想盖被子的,人整个露在外面还是感觉很热。这种情况我们会“治以咸寒”,即会用些寒药,比如石膏、犀牛角。如果热不退,就再加重药量。像我在白虎汤里开石膏,起步就是四五两。除了大青龙汤,大青龙汤的石膏我开一两、八钱或者五钱,那个是大青龙,不一样。
5.有时石膏开到十两,十二两还在开,病人还在热。这时想把寒拿掉,就要换咸味的药,一剂生附子下去,热就退了。正常的热证——燥渴、发热、胃口很大、喝冰水、全身是热的,你用寒凉的药是对的。但如果你用了半天的寒凉药治不了他的热怎么办?你就再给他一点热药,干脆把它推回来算了。因为人是一个圆形,热到极限时,它会往下走,而不是往上走。大气一转,整个寒凉下去,病人就感觉冷得要死,站在太阳底下都冷。这就是《黄帝內经》说热极生寒,实际上它也是阴阳的定义。所以诸位不要怕,热极会生寒,阳极会生阴,阴极也会生阳。你没有到极限的时候它不生,你非要让它到极限的话,你的药要加重,这个是技巧。
图片
6.我们在治病时不是说每个病都可以救得回来,而是看时机。病还没有到很深的时候,我们的药下去,阳就回来了,基本上救回来很快。但如果是温病派的处方力量不够,病会一直在进,没有办法把病人的病情反转回来,这时就会耽误时间。
7.过去的历代的很多的名医、而且是很有名的医生都误解了张仲景。他们不晓得,其实《伤寒论》里就有温病的方子——葛根汤就是针对“冬天伤于寒,春病必温”的温病方子嘛。例如冬天的时候,小朋友在外面乱跑,流了汗,伤于寒,当时没事,隔年的春天就开始发病,这就是葛根汤证。
8.南派开的药和我们北派经方开的药完全不一样。例如风淫于内的时候,我们以辛凉为主,辅佐以苦、甘味的药,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因为风都是游走性的,一般都在肌肉里面,辛甘是阳,要用发散的方式来治之。而治疗里热,标准的做法是用寒药(例如石膏)来去热。但当石膏去不了热时,你就要想到用咸味的药来去热。一般咸味的药都是热力很强的阳药。所以就会出现热极生寒的现象。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治里热、去热的。咸味的药很咸,你可以用舌头舔舔看就知道。
9.一般热很盛、热太过的时候,病人会汗流不止,这时我们用酸味的药就可以收敛汗水。这个酸味的药用来收敛的地方非常多。例如有人睡觉眼睛闭不起来、大小便失禁,你就要想到酸味的药,因为这些都属于开阖问题,阖不起来时就要收嘛,都是用到酸味的药。
10.“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酸味的药,性是收敛。而苦味的药,性是发散。例如病在里面,需要发散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用苦味的药。
11.如果病人是湿证时,我们会加苦的(祛湿)、加热的(祛寒)、酸收的(收集湿)和淡味的(排湿)药进去。因为一般来说,出现湿的时候,大部分会看到寒证,尤其是在关节上,都是寒湿。首先,你先用苦和热的药,让湿融化;湿融化后,你用酸味的药把湿从四肢末梢统统收集回身体里面来;这时,你再用淡味的药渗泻、排泻,让湿从小便排出去。这是我们治湿的方式。
图片
12.湿热证的也有,一般都在身体的内臓里面。
13.我们讲中药的药性时,我们不谈它的酸苦甘辛咸(味),我们讲寒、热、温、凉,这些代表了药的气。
14.“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火和热有什么差异?一个很简单的观念就是,一堆火在那边,你看到的在烧的部分就是火。你距离看到的火有段距离,但是你感觉到这个温度比较高,这就是热。
15.临床上如何诊断火和热?比如病人舌头伸出来,舌苔如果是黄的、干的,整个裂开来的,这就是火。如果舌苔是黄的、湿的,这就是热。
16.火证的话我们治以咸冷,即咸味的和寒凉的药,辅佐以苦味和辛味的药。还有以酸来收,以苦来发。
17.中医大便带血分三种:第一、先血后便,这是内痔。第二、先便后血,这是外痔。第三、便血混合,这是西医讲的大肠炎,中医讲的火证。
图片
18.火热证出现的时候,人会泻痢不止,不断地跑厕所,跑完就是拉一堆血出来,血跟粪便是混在一起的。这种病,我们北派治非常快,药一下去就中了。
19.“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如果内部太燥了,这时我们要用苦味的药来润燥。苦味的药能增燥,能攻下,能把它排泻出来。然后用一些甘味的药去滋润它。为什么要用辛味药呢,因为辛味的药能够把里面的燥气发散出来。
20.“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这是一般的大原则。然后再辅佐以苦味的药和辛辣的药,因为咸味的药可以泻寒。
21.记得,酸苦甘辛咸是五味,还要再加另一味,即淡味。淡味的药就是甘淡渗利,像米面类都是属于甘淡味。
一-8、药性总义之相生、相克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9、五行相生人之五藏应五行,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10、五行相克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课堂笔记:1.五行相生,《黄帝内经》里面就介绍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五行相生的情形,原则上还是以青、赤、黄、白、黑为主,所以当你在用药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些的意思。
2.中药的好处是,如果这个药入肝,同样的,它会对肾臓(肝之母)和心臓(肝之子)都有帮助;如果这个药入心,它会对肝(心之母)和脾(心之子)都有帮助;如果这个入肺,它一定会对肾臓(肺之子)和脾臓(肺之母)都有帮助。
图片
3.对脾来说,入肺的药是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如果脾臓功能太差、胃口不好、小腹很大,我们要去强脾、健脾,我们就要给他吃白色的药——白色的药是入肺的呀,像米面、淮山,所有白色的药(食物)通通都可以健脾。而白色的药又为肾之母,所以它同时可以增润津液、利小便,这是基本的概念。
4.中药里面很多黑色的药,黑色的通通入肾。这些入肾的药你吃下去的话,第一个会补到肝气,第二个同样会影响到肺臓,就看你的时机怎么用。
5.一个药下去,并不是说单一的就是这个用途。所以中药、中医非常灵活,而且非常简化,这才是真正的科学。
6.五行相克,这一段很重要,因为你在治病时你会用到,你要提醒病人要怎么做。
7.“酸伤筋,辛胜酸;”比如酸味入肝,肝主筋,你吃酸的东西对筋很好,可是不能太过,吃很多酸会伤到筋。任何东西过之都会伤到。所以淡酸对肝臓很好。
8.五行中,肝是木,心是火,脾是土,肺是金,肾是水。金是克木的,辛味能克制酸味,所以酸辣汤就是这样来的。
9.“苦伤气,咸胜苦;”在中医的观点中,诸如蔬菜类微苦的食物,味道很轻,只能甘淡渗利,能够让你舒筋活血一下,排排尿,这样就可以了。味道很重的才是入药。
10.“甘伤肉,酸胜甘;”脾土是甜,脾主肌肉,吃太多甜食的东西呢,会伤到肌肉。酸的可以治到甜的。
11.“辛伤皮毛,苦胜辛;”吃辛辣的一点点没有关系,吃太多了就会伤到皮毛。如果伤到皮毛,就吃苦味的,苦胜辛。
12.如果看到一个人的毛孔粗大、皮肤品质不好,我们知道肺主皮毛,肺是辛。我们就用一个苦味的中药去克制它,他吃了以后皮毛就恢复鲜亮靓丽的情形。为什么,火克金嘛。这是我们用中药的方法。
13.“咸伤血,甘胜咸。”我们平时吃喝一定放点盐巴,你不能一点盐巴都不吃。不行,没有盐巴,你体内的水排不出来。咸太过的话会伤血。因为血本身是咸味的。心主血,水会克到火。这时,我们就用土去克水,土是甘味的,甜能胜咸。所以,咸味吃太多而造成血太浓时,吃甜的很好,甜的会让它相互平衡回来。
14.但是现在的糖不对。你不能叫人家吃现在吃的白糖。你以为吃到是甜的,嘴巴里是甜的,到身体里是酸的,酸的收的更厉害。酸是木,木会克土,所有酸味的东西都会影响到脾胃。咖啡也是酸的。你应该吃黄糖、蔗糖。过去老一辈的先生在南方的,吃完晚饭后都要吃一小截甘蔗咬一咬,或者拿甘蔗渣来刷刷,清洁一下牙齿,他们活到九十岁时牙齿还很好,都不需要假牙。现在人为什么牙齿坏掉,就是现在的白糖不好。
15.“因为酸主收敛,敛则筋缩,苦能泻气,辛能疏散肌理,咸能渗泄。”如果你知道这个原则,你就知道如何选药。比如有个人气喘、气一直上逆,我们就可以用苦味的药,让气往下走,因为苦能够泄气。中药里有很多苦味的药可以让他的气往下走。如果有风邪病邪在肌肉、腠理之间,我们可以用辛辣的药去发散,一吃下全身都冒汗。如果小便只有一点点、排不出来,这时我们要吃一点咸味的,因为咸味可以渗泻、利尿。
16.我讲的盐巴,指的是纯天然的海盐,而不是现在那种精炼过的白盐。精炼盐吃下去会积水,真正的海盐吃下去会利水。
一-9、药性总义之五病所禁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11、五病所禁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图片
课堂笔记:1.“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一般筋有病、经常抽筋的人不要吃酸的。因为筋得了酸,会收引得更严重。
2.“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骨病的人不要吃苦味的药。骨病得了苦味,则阴会越来越盛,让人重而难举。所以我们一般治疗骨折问题时,很少用苦的药。
3.“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肌肉有病的人,比如说胖子,甜的吃太多会增病,肚子会肿的越甚。反而言之,当腹胀很严重的时候,也不能吃甜的东西、甜味的药,吃了会胀得更厉害。
4.“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气病的人,不要吃辛的。所以治百日咳、气喘、咳嗽、肺病时,我们一般都会告诉病人,少吃辛辣的。因为肺主气,气得到辛就会散,没办法聚在一起,这会让病人更虚。
5.“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咸味的东西统统走进入血分。你们把血拿出来舔一下就知道,血是咸味的。血有病的人,盐巴、咸的东西少吃。因为血得到盐、咸味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凝涩,并且感觉口渴。
6.“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要知道一个人血的浓度是太浓还是太稀、正不正常,很简单,问他口渴不渴就知道了。如果是口渴的,说明这个人的血很浓,需要把血稀释掉。这时我们给他吃一点甜味的东西,例如泡个蔗糖水给他喝。
第二,咸味的入肾,肾臓功能越来越差的时候,病人会产生口渴的现象。所以我们在治疗肾臓病时,如果病人的肾臓功能恢复了,病人会告诉你,“我嘴巴里面好像地上一个洞被打破了,然后水不断地冒出来”。这是你问诊可以问到的。
图片
7.当你知道五味的时候,你可以推理。什么东西都要有,但都不能太过,太过了就不好。
一-10、药性总义之五味所伤、药之炮制法则及其他原文(《本草备要》【清·汪讱庵】):12、五味所伤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药有以形名者,人参、狗脊之类是也。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有以气名者,豨莶(xī xiān)、香薷之类是也。有以味名者,甘草、苦参之类是也。有以质名者,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是也。有以时名者,夏枯、款冬之类是也。有以能名者,何首乌、骨碎补之类是也。凡药火制四,煨、炙、炒、煅、煆也。水制三,浸、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也。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有所宜也。一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炼,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课堂笔记:1.“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咸的吃太多,血会变得很浓稠,人的面色会变得很暗。辛辣的吃太多,指甲都枯掉了,还常常抽筋。酸的吃太多,嘴唇会翻起来。甜的吃太多,会骨痛而发落。因为脾土克肾水,而肾主骨、主头发,也管记忆和听力。
图片
2.我们吃东西,一定会遇到五味。所以五味的摄入要均衡,不要一样东西吃太过。
3.“药之为物,各有其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有因性相从者,有因气相求者,有因质相同者,自然之理,可以以意得也。”很多药物,你看到就知道它在做什么,你可以用意念来决定如何使用。所以如果跑到那个荒郊野外去,中医看、尝它的味道,就可以知道这个药进入哪边、有毒没毒。我们不需要去立名,很多都是以意来得的。这就是中医。
4.例如番茄是红的——红的入心火;番茄切开,里面一个个房间一个房间,像心臓的心室一样;它是淡味的,淡味是利水、渗泻——所以心臓积水时,吃番茄很好。你已经讲完了,这就是药性。食物也是这样来定义的。
5.“有以色名者,黄连、黑参之类是也。”黄连是真的黄啊,药煮起来连锅子都是黄的。如果你的黄连煮起来根本就不黄,你的黄连就是假的,被骗了。
6.“有以气名者,豨莶(xī xiān)、香薷之类是也。”豨莶是一个中药,常用在一些伤科。香薷是以气来命名的。
7.“凡药火制四,煨、炙、炒、(煅)煆也。”这个”煆“的意思就是要用火去烤它。“煨”就是把沙土烧热之后,把药埋在里面闷熟,就像烤地瓜那样。“炙”,最常用的是用蜂蜜下去炒。比如你直接把一堆生甘草丢到锅里面,不需要放油,然后把蜂蜜撒进去炒,炒到让生甘草整个沾满了蜂蜜,香味都渗出来,颜色变得比较红了,代表炒熟了,再拿出来用。
8.有的时候,同一个药材,我们会生用,也会用炙过的。比如甘草,我们生用就是要取它的甘味。为什么要用炙过的?因为甘草在炒过之后,甜味会被烧焦,变成火味(苦味),就会变成入心臓的药。如果没有炒过,甘草是黄的,药性会入脾臓。
9.有的药材,比如白术或白芍,药房会问你,要用红土炒还是要用黄土炒?同一味药,如果用黄土炒,就会让增加它的土味,让它能够补脾胃。如果用红土炒,就让它在补脾胃的同时去掉心臓周围的积湿,诸如此类的。
10.也有一些药,直接生用的话药性就会很凶,药力跑得很快。熟用的话就是让它的药性变得缓一点。
11.“水火共制二,蒸、煮也。”熟地的药采下来以后,要撒上米酒上去蒸,第一道蒸完晾凉了之后,再去晒干;再撒第二遍,撒完了再去蒸,如此反复九次。九蒸九晒之后,药材会变得很粘稠。这就是我们要取的性:沉,重,同时味很厚,滋补的力量会更强。这就是我们会用到蒸、煮的原因。
12.“酒制升提。”比如大黄,我们用酒去制它,目的就是取它的升提作用。酒制后的药性都是往上走。
13.“姜制温散。”姜制就是温散。比如我们会用生姜去炒生半夏,生姜可以制半夏的毒。生姜可以去解非常多药物的毒。同时,姜制就是要取其温散。例如病人寒咳,有寒湿在里面,我们需要温来散它,这时就会用到姜半夏。
14.“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比如肾里有结石或肿瘤时,我们会用盐来攻坚,因为它走肾。如果是用醋来制的,取的是醋的酸味、主收敛之性。
15.“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童便就是童子尿。用童便炒药,目的是把药材本身的毒性和燥烈的性去掉。
16.“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米泔就是洗米水。用洗米水来煮药,可以去掉药的燥性。因为有的药太燥了,需要和中。
17.“乳制润枯生血。”过去用牛奶比较多,羊奶也可以。鲜乳汁制的目的是滋润枯萎和干燥,例如干燥症。但你要确定那个牛奶是没有经过荷尔蒙喂食的。
18.“陈壁土制,藉土气以补中州;”中州就是肠胃。“陈壁土”讲的是真的黄土,不是现在的水泥土。
19.“面裹曲制,抑酷性勿伤上膈;”有的药的药性非常强烈,比如牵牛、芫花、大戟一类攻坚的药,它们能够排肺积水,但为了让它不伤到上膈,我们会用一些药去缓它的药性,比如用面裹起来、用白曲先炙过。
20.“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平和;”黑豆、甘草这种汤炙过,都是为了解毒。
21.“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一些药材用动物脂肪,例如羊酥、猪脂涂烧,目的就是让它能够脆断。比如牡蛎、龙骨,我们会涂些油让它烤,烤过以后让它变脆,能够断裂开来。
22.“去穣者免胀。”穰是禾茎,就是稻禾的茎。有些药材我们只取它的花果或根,中间的茎不用,目的就是怕胀——病人本来就腹胀了,那我就把茎拿掉,可以去他的胀。
23.“去心者除烦。”莲子打开来中间有一个芯,当病人本来就烦躁时,我们会把莲子芯拿掉再用。那个芯不拿掉的话,病人会更烦躁。
24.“一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迥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乖;或收采非时,则良楛异质;或头尾误用,则呼应不灵;或制治不精,则功力大减。用者不察,顾归咎于药之罔功,譬之兵不精炼,思以荡寇克敌,适以覆众舆尸也。治疗之家,其可忽诸。”有的药做得很漂亮,但效力已经差了。真正的好药就是原样的。药拿到手上,越原始的样子越好。不要去动它,不要去压它。你要压它的话,首先要烤过,等它变软了才能压——不然太硬一压就脆掉啦。而在烤的过程中药的本质已经被改变了。
25.“《千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然后秤用。不得生秤,湿润药皆先增分两,燥乃秤之。”药在要称、过磅的时候,一定是制过后的样子。不能说称过后再拿去炒制。这就是会产生误差的地方。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