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炎症”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汇。我们都知道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或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慢性炎症正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关键因素。那么,身体里的炎症究竟从哪里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肠道菌群?
炎症:人体的“隐形杀手”
图片
炎症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急性炎症是一种短暂的、保护性的免疫反应,例如细菌感染、扭伤或烧伤后,受损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但如果炎症长期存在,无法有效消退,就会转变为慢性炎症,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甚至癌症的“幕后黑手”。
那么,是什么在无声无息地“点燃”这些慢性炎症呢?答案之一,正是肠道菌群的失衡。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全身炎症?
图片
我们的肠道里生活着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种类超过1000种,它们与人体相互依存,维持健康的平衡。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肠道菌群的紊乱就可能成为慢性炎症的“元凶”。主要机制如下:
图片
图片
肠漏综合征:屏障破裂,炎症启动
肠道上皮细胞和紧密连接蛋白(如ZO-1)构成了天然屏障,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如果肠道菌群失衡,某些有害菌会释放毒素(如脂多糖LPS),损伤肠道屏障,导致“肠漏”。当毒素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颗粒进入血液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入侵者”,从而触发慢性低度炎症。
图片
短链脂肪酸:炎症的“调节器”
肠道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会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丙酸、乙酸)。这些物质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释放,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但如果肠道菌群失衡,短链脂肪酸的产量下降,抗炎能力减弱,炎症随之上升。
图片
免疫系统的“训练场”
肠道不仅是食物消化的场所,也是人体70%以上免疫细胞的驻扎地。健康的菌群能帮助免疫系统识别敌友,防止过度反应。然而,菌群失衡可能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活跃,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IBD)等。
导致菌群失衡诱发炎症的因素
图片
01 高糖高脂饮食
长期摄入精加工食品、过量糖分和饱和脂肪,会减少有益菌数量,增加促炎菌群,如产内毒素的大肠杆菌。
02 抗生素滥用
虽然抗生素能杀死致病菌,但也会“误伤”有益菌,破坏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
03 长期压力和睡眠不足
压力和睡眠不足会影响肠道神经-免疫轴,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破坏菌群稳定性。
04 缺乏膳食纤维
现代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导致益生菌“断粮”,影响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削弱抗炎能力。
肠道菌群移植:调节炎症的新方法
图片
近年来,肠道菌群移植(FMT)因其在修复菌群、改善炎症性疾病中的显著效果,成为研究热点。
图片
什么是肠道菌群移植?
肠道菌群移植是将健康供体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受体体内,以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传统方式主要通过灌肠或胃肠镜操作进行。但如今更为便捷和可控的口服菌群胶囊也应运而生,不仅避免了传统移植手术的复杂性,更提升了应用的普及性。
口服胶囊形式的FMT可以帮助:
➤ 缓解炎症性肠病(IBD)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显著降低炎症反应。
➤ 预防代谢性疾病
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体重,减少由肥胖诱导的慢性炎症。
➤ 调节免疫系统
增强肠道免疫耐受性,预防自身免疫病。
➤ 提高心理健康
通过“肠-脑轴”机制,缓解焦虑、抑郁等炎症相关的精神疾病。
如何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来降低慢性炎症?
图片
01 调整饮食结构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益生元的食物(如洋葱、大蒜、燕麦、菊粉)。
02 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食用天然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纳豆)或口服益生菌补充剂,增强肠道有益菌群。
03 考虑肠道菌群移植
在专业医疗指导下,选择适配的菌群移植胶囊,帮助恢复菌群多样性,改善慢性炎症状态。
04 避免抗生素滥用
谨慎使用抗生素,必要时配合益生菌进行菌群修复。
05 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压力,助力肠道微生态平衡。
结语
图片
“万病始于肠道”,而慢性炎症正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无论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益生菌,还是肠道菌群移植,都能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缓解慢性炎症,守护全身健康。肠道健康,你今天“养”对了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