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就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言,对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季交替和昼夜变更。如能顺应自然规律,主动采取措施,做到顺应节气和时辰来养生防病,就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抗病能力,实现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
这就涉及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具有时辰、阴阳等含义。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以子午来划分昼夜:子时为阴盛之时,阴极生阳,是一阳初生的夜半,标志着阳气开始萌动;午时为阳盛之时,阳极生阴,是一阴初生的日中,代表着阴气开始生长。“流注”是指人体气血的运行,如同水流一般,在经络中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子午流注学说的核心在于,一天之内,气血会在不同时辰流经不同的经络,气血应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这使得不同经络在不同时辰“值班”当令。如果养生和治疗能够与人体气血的运行规律相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让我们一同探索藏在时间里的养生智慧。
子时
子时(23时至1时)胆经经气最旺,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日。在这个时刻,阴气达到顶点,随后开始衰退,阳气逐渐萌生。阴主静,阳主动,阳气是生命之火。那么,如何保护初生的阳气呢?睡眠是养阳的最佳方式。此时入睡最为顺应天时,这样才能确保胆气清朗、头脑清醒。或许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感觉特别精神,但这并非自身精力特别充沛,而是阳气生发的体现。如果此时不入睡,阳气无法顺利生发,阴气也无法妥善收藏,最终导致阴阳失调。因此,子时前入睡是对胆经最好的呵护。
丑时寅时
丑时(1时至3时)和寅时(3时至5时)是气血流注肝经和肺经的时段。肝主藏血,同时具备解毒排毒和造血功能;肺“朝百脉”。俗话说“人卧则血归于肝”,为了让肝脏充分发挥解毒和造血功能,人体需要在此时充分休息。丑时休息有助于肝脏完成血液的新陈代谢,进而将新鲜血液输送至肺部,再由肺部输送到全身各处。这样,人们在清晨醒来时才能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所以,经常熬夜的人,面色容易变得青灰,情绪也会变得倦怠且容易烦躁。
此外,这一时段是阳气开始萌动、人体气血由静到动的转化阶段。气血不足或体质虚弱的人此时容易早醒,而肺部有疾病的人也更容易在此时发病。因此,不宜过早起床。要养肝护肺,最好的方法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仅要“睡着”,更要“睡好”。同时,应避免熬夜、生闷气和长时间用眼。
卯时
卯时(5时至7时)大肠经“上岗”,最利于排泄。此时起床,伸展腰肢,呼吸新鲜空气,喝一大杯水,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毒素和垃圾,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喝水也有讲究,宜喝“阴阳水”,即用热的白开水兑凉的白开水,一口气喝完,这样有利于水分快速进入大肠,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照顾好大肠经,关键在于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对于排便困难者,还可按摩天枢穴。
辰时巳时
辰时(7时至9时)是气血流注胃经的时段;巳时(9时至11时)是工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此时脾经经气最为旺盛。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胃负责接纳和初步消化食物;脾则负责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也是人体血液的统领。因此,想要健康,首要任务就是养好脾胃。
经过一夜的消耗,胃已经排空,此时进食能够很好地配合胃的工作,起到养胃的效果。辰时体内的阳气已经完全升发,胃的运化能力最强;到了9时,脾经开始“值班”,将吸收的食物转化为营养输送到全身。此时如果不吃早餐,胃一直分泌胃酸,时间久了容易引发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等疾病。此外,到了9时,胃没有食物传来,脾没有东西运化,会导致气血不足,人就会感到头晕乏力,各脏腑也会因缺少供养而出问题。由此可见,不吃早餐的代价是很大的。
脾主四肢肌肉,除了饮食有常外,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上午9时到11时之间,脾经当令时进行锻炼,效果最佳。对于上班族来说,可利用工作间隙,将腿盘成“4”字形,然后沿着下肢内侧脾经的循行路线一路敲打下来,同样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
午时
午时(11时至13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阴气渐长,阳气渐消,此时心经最为旺盛。心是不受补的,只能通过调养来养护。午睡便是最佳的养心方式。
午时心经当令,也是养心养神的最佳时机,其效果远超其他时段的睡眠,能够为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养精蓄锐。很多人忽视了午休的重要性,实际上,“午觉”与“子觉”同等重要。子时和午时,正是天地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是“合阴”“合阳”、阴阳交会、水火相济的时刻,人体也应重视在这些时间节点进行休息调养。因此,古人将睡“子午觉”称为“盗天地之生机”,这是极高明且科学的养生智慧。
未时
未时(13时至15时),小肠经当令,是保养小肠的最佳时段。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堪称人体的“大内总管”。它将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至大肠,精华上输于脾。此时,人体血液中的营养成分最为丰富,喝杯水有利于保护血管。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健康经验的总结,已成为许多人奉行的养生准则。午餐最好在未时的13:00之前吃完,这样能在小肠功能最旺盛时将营养物质充分吸收。“过午不食”这一说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申时
申时(15时至17时)是工作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此时膀胱经当令。膀胱经不仅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还承担着输布阳气的重要功能,不应仅仅被理解为排尿通道。膀胱经位于背部,脊柱两旁,既是人体阳气的“仓库”,也是贯通全身、输布阳气的两条“高速公路”。刺激膀胱经穴位的简便有效方法是撞背,尤其在身体疲劳时,撞背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可在工作间隙,特别是在申时膀胱经最旺盛时敲打背部,能快速缓解疲劳、提升阳气、振奋精神。肢冷怕寒的人更应坚持这类锻炼。
酉时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站群论坛酉时(17时至19时)是一天中类似秋冬的时段,象征着收获与贮藏。人体的“粮食”是精气血,而“仓库”则是肾脏。酉时是气血流注肾经的时刻,也是贮藏精华、调养肾脏的最佳时机。无论是补肾的食物、药物,还是益肾固精的功法,如按摩双肾、叩齿功等,酉时都是最佳的时机。申时膀胱经排毒,酉时肾脏经藏精,只有排泄与收纳正常,进出有序,健康才能常伴,生命才能无忧。
戌时
戌时(19时至21时)为经络气血流注心包经的时刻。心包经是心包所属的经络,而心包可以被视为心脏的“保镖”。保持心包经的通畅对于保护心脏至关重要。中医认为心主要有两大功能:主血脉和主神志。简单来说,主血脉是指心脏负责血液及其运行的管道;主神志则意味着人的意识、思维活动都在心的主导下进行。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不正常,就会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喜怒无常”。
现代人最易患的两种疾病——心脑血管病和心理疾病,都与心包经有关。因此,通过敲击心包经,使气血旺盛流通,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有效策略。有一个非常简便的穴位刺激方法:中冲穴是心包经的终端,位于中指末端。指压中冲穴可以用于缓解心慌胸闷以及心绞痛的应急治疗。此外,持续刺激中冲穴5分钟,还可以明显改善失眠情况。
亥时
亥时(21时至23时),三焦经当令。三焦通百脉,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顺则百病消。三焦经通畅,意味着水火交融、阴阳调和、身体健康。若三焦气机不畅,元气无法布散,容易导致手脚冰冷。疏理三焦其实很简单,可以通过按压三焦经的原穴(阳池穴)来实现。具体方法是:将手背向上翘起,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靠近手背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此外,八段锦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其中“托”字是关键。只要做出“托天”的动作,手形自然是最方便寻找阳池穴的姿势,这个动作可以挤压刺激阳池穴。(黄丽梅 广东省中医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