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与桂皮,皆是百姓餐桌的常客,均能入药。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收载有肉桂,桂皮仅在地方标准有收载。肉桂与桂皮,均来源于樟科植物,皆是树皮入药。不过前者来源于植物肉桂;后者来源于植物天竺桂、阴香、川桂等。从药材性状而言,肉桂划之显油痕,断面不平坦,气香浓烈,味甜、辣;桂皮划之无油痕,断面平坦,气清香而凉,似樟脑,味微甘辛。“肉桂厚,桂皮薄”“肉桂色浅味浓,桂皮色深味淡”可区分二者。从功效而言,二者皆有温通经脉之效,但两者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有较大差异,不可混用。另有中药桂枝,与肉桂同根同源,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肉桂药食两用;桂皮少做药用,一般多做香料使用。以下细说二者。
肉桂
肉桂来源于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肉桂,“桂”言其叶之脉纹,以脂多肉厚者为佳,故名。《桂海虞衡志》云“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另有异名菌桂(《离骚》),牡桂(《神农本草经》),桂(《名医别录》),大桂、筒桂(《新修本草》),玉桂《本草求原》等。在药材市场中,加工成不同规格的肉桂又有官桂、企边桂、板桂、桂心等不同称谓。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其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分为牡桂、菌桂,言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谓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痛经经闭等症。著名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狗皮膏等皆有用肉桂组方入药。值得注意的是,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婴幼儿及老年人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
肉桂药食两用,是常见的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有温脾散寒之功。阳虚体质人群更为适合食用肉桂,而不适宜湿热体质人群。肉桂也常作为日化用品、杀虫剂等的添加剂和矫味剂的原料。
365站群肉桂含挥发油,称桂皮油或肉桂油。此外,还含有多糖、倍半萜、二萜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肉桂具有降压、降血糖、抗氧化、抗惊厥、解热、抗溃疡、抑菌、抗炎、抗肿瘤、平喘等作用。
此外,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入药为桂枝。其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症的治疗。中成药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小青龙颗粒、小建中合剂等皆有用桂枝组方入药。孕妇慎用。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前所用的桂枝,用的是嫩枝枝皮。桂枝之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新修本草》载“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本草衍义》谓“《本经》止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与今桂枝相同入药的记载,始见于北宋《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言“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是以在宋以前的古方应用开发时,要引起注意。
桂皮
桂皮,安徽、天津、福建等省习用药材。《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收载桂皮来源于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或川桂的树皮。除上述三种来源外,香桂〔《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华南桂〔《福建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2年版)》〕等的树皮也可入药作桂皮。春、冬二季剥取,阴干。
桂皮味辛、微甘,性温,归脾、胃、肝、肾经,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开宝本草》言“主腹内诸冷,血气胀。功用似桂,皮薄不过烈”。现代临床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腰膝酸冷、寒湿痹痛、瘀滞痛经等症。中成药伤风止痛膏、橄榄晶颗粒、固肾补气散等皆有用桂皮组方入药。(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