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食疗云方案

智慧云 乙巳年(2025)五运六气推演时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发布日期:2025-01-17 08:16    点击次数:85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自2025年1月20日(大寒)起,正式进入乙巳年的五运六气周期。对当下的五运六气以及相对应的时病特点做一个推演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准备合适的备用方,即所谓“预则立”。

图片

乙巳年五运六气推演

图片

01

天干定五运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年运

图片

   年运,又称之为大运、中运,它体现的是当年总体的气候特点。2025年为乙巳年,天干为“乙”,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乙庚之岁,金运统之”,可知2025年为“金运统之”,即2025年的年运为金运。天干的阴阳属性为阳者属太过之年,属性为阴者为不及之年,“乙”的阴阳属性为阴,因此2025年为金运不及之年。

图片

定主运、客运

图片

通常认为,主运是将一年平均分为五份,分别由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所主,对应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主运是春夏秋冬长夏之五运,木火金水运各主一季,土运主长夏一月,同时木火金水正旺于每一季的前七十二天,土旺盛于每一季的最后十八天,加起来旺盛七十二天。

乙巳年为金运不及之年,因此对应的主运也为金运不及。然后根据太少相生规律前后推求即可:

图片

乙巳年客运如下:

图片

主客运相合如下:

图片

图片

关于客运的争议

2025 CREATIVE TITLE

图片

图片

如果在临床中实际运用过五运六气理论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我们的实际临床中,面对一个患者,首先考虑的是年运对其发病的影响,其次考虑司天、在泉之气以及发病时所处主客加临的影响,并没有再去结合发病当下的客运与主运加临的影响,而且《素问》中并没有专门去论述我们现在所说的“初之运”、“二之运”的物候特点,甚至没有类似于“初之运”的记载,但是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确有明确论述“初之气”、“二之气”等物候、病候特点,如太阳司天之政有“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基于此,陈远国老师认为,“客运”的说法首见于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属于刘温舒对《黄帝内经》的误读及牵强附会。故而认为刘温舒所谓的加临在主运之上的客运根本不存在,感兴趣者可以读一读陈远国老师的《刘温舒凭一己之力将中医明珠五运六气带沟里千年之久》一文,笔者不再赘述。

02

地支定岁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司天、在泉之气

司天指在上的天气,因轮值主司天气,也称司天之气。六气运行于上,运动于太虚之中,施化万物,当天之位,故为司天之气,也称“天气”“岁气”。司天主管全年,以上半年的气化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司天之气以地支化气确定:先看年支,再据年支确定地支之所化。依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可知,乙巳年的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

在泉也称在泉之气。即在下的地气,是地气在不同岁支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气化,也称“地气”。在泉也是主管全年,以下半年的气化为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在泉之气与司天之气阴阳相对,按照三阴三阳的规律:一阴对一阳:厥阴—少阳;二阴对二阳:少阴—阳明;三阴对三阳:太阴—太阳。因此在泉之气为少阳相火。

图片

定主气

主气是指主司一年正常的气化之气。因其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故称之为“主”。分六步推演,用来说明一年之内各个节气的常规气令变化。

每年六气分主六步,起于大寒,终于小寒,循环往复。初之气历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厥阴风木所主;二之气历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节气,为少阴君火所主;三之气历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节气,为少阳相火所主;四之气历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节气,为太阴湿土所主;五之气历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四节气,为阳明燥金所主;终之气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四节气,为太阳寒水所主。

图片

图片

定客气

客气,即天气,是指全年气候上的是常变化,年年都有变化,如客之往来常,好象客人一样,所以叫做客气。客气和主气一样,也分风、热、湿、火、燥、寒六种。

客气的推演是以地支来确立当年的司天在泉之气来确立的。司天之气位于客气的三之气,在泉之气位于客气的终之气。所以甲辰年客气的三之气为太阳寒水,终之气为太阴湿土。确立了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再根据六气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少多来排列,三之气的客气为厥阴风木,为一阴;二之气的则为三阳太阳寒水,初之气则为二阳阳明燥金;四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五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终之气为一阳,少阳相火。

图片

03

运气相合

图片

图片

五运、六气相互结合,以分析每年的气令变化特点,才能全面推求一年气化的正常变化和可能出现的特殊变化。有运气同化、运气异化和平气三种情况。

图片

年运金克司天之气风木,运克气,运为地气,司天之气为天气,以下犯上,为不和之年,运盛气衰,年运为主导,属运气异化。不和之年,气令变化较大。

图片

五运六气对气候、物候及病候的影响

图片

01

年运对气候、物候及病候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图片

01

气候、物候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即金运不及之年,火气盛行,金与火之间为相克关系,火能克金,金气和火气本身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金气偏弱,火气就会偏盛;“生气乃用,长气专胜”,生气对应的是肝木春生之气,长气对应的是夏火长养之气,《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春三月……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养长之道也”,生气属肝木,长气属心火,乙巳年的金气主令,这三者之间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金气不足,火气偏盛,故而“长气专胜”;金气不足,对木气的克制也不足,木气反盛,故曰:“生气乃用”;由于“生气”和“长气”的偏盛,出现了“庶物以茂”,万物生长茂盛;“燥烁以行”,燥指的是干燥,烁指的是灼烧,为什么会“燥烁以行”,降雨首先要地气升,其次要天气降,木气、火气主升,金气主降,由于木气和火气偏盛,升之太过,金气不足,肃降不及,降雨自然就少了,在这样的气候特点之下,即使开始万物生长茂盛,也会因为炎热和降雨不足二焦枯。“收气乃后”,收气指的是秋收之气,对应肺金,由于金气不及,来的也慢,也就是说入秋会晚一些;“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这里的“复”指的是复气,也就是复仇之气;金气不足,火气偏盛而乘金,金气之子水气为母复仇,这个水气就是寒水之气,也就是说如果持续的高温和不降雨,最后可能会突然出现暴雨甚至是冰雹,最终导致万物受到摧残;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如果持续干旱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干旱,如果哪天突然变天,老人们会很担忧的说:“怕是要下冰雹”,而且老人们说的话也往往会应验;这时候的冰雹就是《内经》所谓的“复气”。这就是金运不及之年的一个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

02

病候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病侯的影响包括:本脏自病、所胜受病、所不胜受病。

“民病肩背瞀重”,所谓“民病”,说的是广泛出现的群体性症状;“肩背瞀重”,缪问在《三因司天方论》中认为:“盖肩背为云门、中府之会,肺脉所循”;《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下入缺盆,络肺……”结合相关条文而言,“肩背瞀重”应该指的是肩背部的沉重疼痛,属于“臂厥”;发病原因是火气偏盛,损耗了肺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经气,不荣则痛且伴有沉重之感。方药中先生认为肩背属于手太阳小肠经所循行部位,瞀指的是头晕眼花、心烦意乱,“瞀重”指的是瞀的症状较重;“瞀”在《说文解字》中本意是目不明,可以引申为头目昏沉;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释为“昏也”,如果本条断句为“民病肩背,瞀重”,显然读不通;结合“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解释为肩背手臂的沉重疼痛更为合理;《运气病释》中“瞀重”释为“郁热沉重”;所以方药中先生的解释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鼽嚏”,即打喷嚏流鼻涕,肺开窍于鼻肺伤则鼽嚏;这属于本脏自病。

“血便注下”,“血便”,即大便下血;“注下”,即急性腹泻肺与大肠相表里,火热循经下犯大肠,则出现便血、和急性腹泻;对应到今天的疾病,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和结肠癌等。

“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民病口疮,甚则心痛。”这是复气所导致的疾病,复气为寒水之气,寒水之气盛,则“阴气在下,诸阳气浮”,《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总体而言:金运不及之年,最容易出现肺及大肠相关疾病,此属于本脏自病;还容易出现心脑系疾病,此属于所不胜受病。这些疾病从病性而言偏于火热,也有部分涉及寒湿,但总体以热为主。临床多表现为:临床症见咳喘、气短、乏力、打喷嚏、肩背痛,或见鼽衄、便血注下,或者有阴盛格阳的头痛、头顶热、口舌生疮等肺金不及,火乘克,水复格阳等象。六乙年(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出生的人容易受到影响,或者平时就有肺系疾病或者直肠相关疾病者有为需要注意。

02

司天之气对气候、物候及病候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冲阳绝,死不治。”

图片

01

气候、物候特点

图片

图片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司天之气会影响全年气候,但以上半年为主。厥阴风木之气属于春季温升之气,春温之气偏盛,从气候而言多风,风多则尘土飞扬,表现出“太虚埃昏,云物以扰”的环境特点;从大寒开始进入乙巳年的五运六气,也就是厥阴风木的春温之气从大寒就开始了,这就叫“寒生春气”,就是说冬天就开始刮春风,进而导致“流水不冰”;这是气候特点,就是说春天来的比较早。

02

病候特点

图片

图片

厥阴风木司天对病侯的特点仍从所胜受病及本脏自病为主要讨论方向。厥阴风木偏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脾胃系统疾病,脾胃属土,厥阴风木偏盛则木乘土。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痛,“上支两胁”,及向上牵涉胸胁的疼痛不适;“鬲咽不通,饮食不下”,即咽喉食管不通畅,进食困难;“舌本强”即舌根强硬,不能吞咽;“冷泄”,即泻出物澄沏清冷;“溏泄”即大便稀溏;“瘕”,即癥瘕积聚,指腹中或胁肋下有肿物;“水闭”,即癃闭,亦即小便点滴不通。这些症状均属于脾病;如《灵枢·经脉》所言:“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03

在泉之气对气候、物候及病候的影响

图片

图片

01

气候、物候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在泉之气与司天之气一样,影响全年气候,但以下半年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火气偏盛,从其后而言,气温偏高;所谓“寒热更至”指的是气温寒热交替出现,火气偏盛,金气为火气所乘,有一分胜气就会有一分复气,所以少阳在泉之年,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是由于胜复原因,有时在炎热气候之中又突然出现寒流,气温突然降低。寒流过后,气候很快又转炎热,炎热与寒冷常常交替出现。

图片

02

病候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注泄赤白”,火气偏盛而乘金,手阳明大肠经属阳明燥金,火气乘之则民病注泄赤白,此为所胜受病;“少腹”为肝经所过,少阳相火属胆及三焦,肝胆互为表里,火盛耗伤经气,不荣则痛;“溺赤,甚则血便”,三焦为水道,火气偏盛进入水道则溺赤,灼伤血络则血便。

图片

04

小结

图片

图片

图片

乙巳年五运六气总体格局为:金运太过,炎暑盛行;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运克气,为不和之年。

从气候而言,气温偏高,但由于受到胜复的影响,气候寒热变化剧烈;从病侯而言,本身有肺系、大肠疾病的人影响尤为明显,尤其是肺部肿瘤、直肠或结肠肿瘤术后患者,尤为需要注意以防病情恶化。对于六乙年出生的人以及属蛇属猪的人也要重视自身健康问题。

图片

客主加临对气候、物候及病候的影响

图片

图片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腑肿。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厥阴司天之政”,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气化运行后天”,指气候与季节不相应,后天时而至,亦即至而不至。全句意即厥阴司天的十年中,由于其年干都是阴干,均属于岁运不及之年,所以各年的气候变化与季节不能完全相应,较正常年份为晚,至而不至。

01

初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厥阴风木

图片

图片

初之气为阳明燥金加临厥阴风木,经曰:“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

初之气当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初之气主气是厥阴风木,为春生之气;客气为阳明燥金,属肃杀之气,燥属次寒;阳明燥金加临厥阴风木,属于春行秋令;“民病寒于右之下”,“右”,是指司天右间。厥阴司天之年,司天的右间是太阳。厥阴司天之年,少阳相火在泉。在泉的左间是阳明。这也就是《五运行大论》中所述:“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所谓面北而命其位。”“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因此这里所说的“右之下”,应该是指司天右间太阳之下。太阳之下是在泉左间阳明,在泉左间也是初之气所在处。因此“右下之”也就是指初之气。“民病寒于右之下”,意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初之气所属这一段时间中,由于气候偏凉,所以人体容易感受寒邪而发生寒证。

02

二之气:太阳寒水加临少阴君火

图片

图片

二之气为太阳寒水加临少阴君火,经曰:“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

从气候而言,二之气由于受到客气太阳寒水的影响,虽然从主气来说是少阴君火主事,气候应该逐渐转热,但是由于客气是太阳寒水,因此气候仍然偏寒,所以:“二之气,寒不去。”春行冬令。

365站群VIP

从病侯而言,“民病热于中”,所谓“热于中”,说的是热郁于里。二之气正常来说是少阴君火主令,但是有太阳寒水的加临,大部分人群发病,容易表现为外寒内热或者热郁于里的特点。

03

三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

图片

图片

三之气为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经曰:“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

从气候而言,“风乃时举”,刮风偏多,气候也转为温热。

从病侯而言,厥阴风木加临少阳相火,风助火势,火助风威,风火偏盛,人体容易受风火之邪的影响,风火之邪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肝气偏盛的因素,如果外感风火之邪,则“泣出”,临床中可能多发过敏性结膜炎;外风引动内风则“耳鸣掉眩”,病位在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04

四之气:少阴君火加临太阴湿土

图片

图片

四之气为少阴君火加临太阴湿土,经曰:“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

图片

从气候而言,火加于湿则为暑,湿热相对而言更为明显。“左之上”,左指司天左间气。司天左间方位在左,位置在上,故曰左之上。按照司天在泉四间气的位置与六步顺序之间的关系来看,初之气在在泉左间,二之气在司天右间,三之气正在司天位置上,四之气在司天左间,五之气在在泉右间,终之气正在在泉位置上。因此,司天左间,即四之气。

从病侯而言,“民病黄瘅而为胕肿”,胕同“肤”;四之气湿热交争明显,人体也容易外感湿热之邪或在气候影响之下出现湿热变化而在临床上发生黄疸或浮肿等病证。

05

五之气:太阴湿土加临阳明燥金

图片

图片

五之气为太阴湿土加临阳明燥金,经曰:“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

五之气的时候,《内经》主要描述了气候特点,由于主气是阳明燥金,在正常情况下气候应该转凉转燥,但是客气是太阴湿土,气候又偏热,偏湿。在主气和客气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所以这一段时间中可以出现“燥湿更胜”,亦即凉燥与湿热现象交替出现,气候变化反常。也就是说降雨可能会偏多;从病侯而言可能也以“燥湿更胜”为特点,尤其是皮肤病更容易表现为燥湿的问题,比如外燥内湿,皮肤表现为干燥、脱屑、皲裂,但又兼有大便粘腻不爽、舌苔厚腻等表现。

06

终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

图片

图片

终之气为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经曰:“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

从气候而言,客气少阳相火加临太阳寒水,气候偏温,冬行春令。

从病侯而言,冬行春令,“其病温厉”,要注意急性传染病的广泛流行。

图片

运气方简释

图片

图片

六乙年紫菀汤

紫菀汤

治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复则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口疮,甚则心痛。

紫菀、白芷、人参、黄芪、杏仁、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用方要点】

(1)辨病症:临床症见咳喘、气短、乏力、打喷嚏、肩背痛,或见鼽衄、便血注下,或者有阴盛格阳的头痛、头顶热、口舌生疮等肺金不及,火乘克,水复格阳等象。

(2)辨人:平素气短乏力,肺气不足,出生于乙年。

(3)辨天:发病或就诊在乙年,或者戊年,素体肺金不足,又遇火灼。

(4)脉象:右寸脉弱。

【注意】六乙年是金本不及,火气相对偏盛,故脉象表现为右寸沉弱。六戊年是火运太过,太过之火乘克肺金致肺金相对不足,但火象仍在,在脉中体现为右寸脉弱但不静,在临证时需详辨。

图片

六戊年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

治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血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

麦冬、白芷、半夏、竹叶、钟乳、桑皮、紫菀、人参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用方要点】

(1)辨病症:是否有咳喘、短气、便秘、口咽干燥疼痛等肺、大肠相关表现,甚至咳血、鼻衄、便血等表现,以及是否兼有胸背肩胛痛、胁痛、两臂内侧痛,身热骨蒸甚或疮疡等火热之象。

(2)辨人:平素之表现是否有便秘、干咳、身热、易生痤疮、疮疡等火热、肺受火灼之象,以及病人是否出生于戊年、癸年,或者逢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出生

(3)辨天:人就诊或发病是否在戊、癸年,或者少阴君火司天之年。

(4)脉象:右寸脉弱但不静。火灼肺之气阴故右寸脉弱,火盛扰动则鼓动不静。

紫菀汤与麦门冬汤比较

图片

图片

图片

紫菀汤主金运不及,炎火乃行;麦门冬汤主火云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二方所主共同点在于火气偏盛,肺金受邪。不同点在于紫菀汤针对的是肺不足为根本,火气偏盛是因为金不足引起的;麦门冬汤针对的则是火气太盛为根本,肺金本身没有不足,而是火乘金之后伤肺;正因为二者针对的都是火气犯肺,所以都用了紫菀、桑白皮、白芷;紫菀,《本经》曰:“味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味苦则能泻火;桑白皮,《本经》曰:“味甘,寒。主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甘则能不,寒则清热;白芷,辛温,《本经》谓之主“寒热”,这三个药都能治肺系症状;人参,《本经》曰:“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不管是肺金本不足还是火气太过都会耗伤肺气,用人参培土生金;甘草、生姜、大枣,在两方中均用于护胃气。六乙紫菀汤针对肺金不足,所以用黄芪配人参以补肺气;地骨皮苦寒,苦能坚阴,寒能清热;杏仁主“咳逆上气”;六戊麦门冬汤针对火气太盛,火热伤津耗气,所以用人参配麦冬养阴;竹叶苦平,“主咳逆上气”,直接就能清心火;半夏降逆气,钟乳石补肺;总的来说,二方中不同的药味里面,杏仁和半夏都能“下气”从而治肺气上逆之咳喘,竹叶和地骨皮都味苦能清热,二方相差不大;差别比较大的地方在于紫菀汤用人参配黄芪补肺气为主,麦门冬汤用人参配麦冬气阴双补;此外麦门冬汤还用了钟乳石,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钟乳石甘温,能够不虚“安五脏”;其二钟乳石“主咳逆上气”,其三,钟乳石属于金石药,金石重镇潜阳,用金石的重镇潜阳去潜太过的火。

在实际临床中,这两个方可以合用,也可以互用,不一定要拘泥于是否火运太过或者金运不及,金运不及之年可以用紫菀汤,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合用麦门冬汤;火运太过之年可以用麦门冬汤,必要的时候可以合用紫菀汤;此外,从客主加临的角度而言,少阴君火或者少阳相火加临于五之气的阳明燥金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选用。

图片

巳亥敷和汤

己亥之岁,厥阴司天,少阳在泉。气化运行后天,民病中热,而反右胁下寒,耳鸣,掉眩,燥湿相胜,黄疸、浮肿、时作温厉,宜敷和汤。

半夏、五味子、枳实、茯苓、诃子、干姜炮、陈皮、甘草炙,各一钱 枣仁

上到,入枣二枚,水煎服。初之气,阳明加临厥阴,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寒于右之下。加牛莠子。

二之气,太阳加临少阴,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民病热于中。加麦冬、山药。

三之气,厥阴加临少阳,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加紫菀。

四之气,少阴加临太阴,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民病黄疸而为附肿。加泽泻、山栀。

五之气,太阴加临阳明,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寒气及体。依正方。

终之气,少阳加临太阳,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人乃舒,其病瘟病。依正方。

【用方要点】

(1)辨病症:证见风病在上的目眩、耳鸣,或见相火之象的失眠多梦或见太阴湿土被风木克伐的体重、肌肉痿痹、食欲不佳。

(2)辨人:素体有肝胆风火之象,同时脾虚有湿,出生于巳亥年,或寅申年,或壬年,或已年,有肝木克脾土的体质基础,或兼有一定相火。

(3)辨天:发病或就诊在巳亥年。

(4)脉象:左脉或左关脉弦,右关濡滑,右尺有时显,为在泉相火之象。

图片

乙巳年五运六气治则浅析

图片

图片

总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

厥阴风木偏盛,要“折其郁气”,用辛味药去治风气,“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少阳相火在泉,要用咸味药以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所以应当选用味咸性寒的药物或食物来对人体的心进行调理。

所谓“资其化源”,对于金运不及,要注意培土生金,比如紫菀汤用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之类;所谓“赞其运气”,在对不及者补之,比如紫菀汤用黄芪。

厥阴风木司天治则: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少阳相火在泉治则: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特别声明

图片

本文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写作目的是方便笔者对接下来的一年有一个大致的预案,本文不对除本人之外的任何人有指导意义和指导责任。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